每個 EC 購物平台(PChome、Yahoo、東森、momo… 等)皆會針對不同節慶,推出系列行銷活動,進而增加買氣,提高流量。
日前 1 檔,以耶誕節爲主軸的活動,老闆看了大家提供的品項後,打了分機給我。
語氣略顯激動問:耶誕節只可以吃果乾哦?還提了魯肉飯是怎麼回事?
TOFFY 妳說說,耶誕節時候男朋友帶妳吃魯肉飯,感覺如何?
我不假思索地義憤填膺回應:分手啊!
(當然,這只是 1 種說法。實際上,我不過任何節慶,特殊日子更是懼怕同男朋友走在大街上。)
想起行銷顧問 Maik Liu 與我分享關於換位思考的經驗。
日前 Maik Liu 至桃園一間新開的餐廳吃飯,點了單價 $580 元的豬肋排,結果份量僅有 Friday 美式餐廳類似餐點的一半,CP 值不高。
事後,Maik Liu 同服務生建議,豬肋徘份量有點少,如果可以再加量,也許會更完美。服務生立刻直覺反應:「下次可以考慮大份量喔!」
此時,店長趕忙走過來表示,客人提供建議是希望我們可以做得更好,而非反過來質疑客人。
「換位思考」通用在任何場合,重點在於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。從店長到服務生,同樣接收到客人的建議,「換位思考」所產生的反應與做法截然不同。
Note.
Maik Liu 擔任知名購物平台 – 行銷顧問,致力於網路行銷與客戶體驗優化。(相關資歷:6年)
■知己知彼,將心比心
職場上做久了,老鳥心態油然而生,常常忘記感受氣候變化,瞭解市場脈動,自顧自地賣想賣的,戰鬥力隨著安逸生活變得散漫。
夏天推濕巾、冰品,冬日主打養生、生猛海鮮,感恩節不免俗來個火雞大餐… 等。生活與消費者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,需要隨時處於備戰狀態,方能面對變幻莫測的網路生態。我是商人,也是消費者;我要賣東西,也同樣會買東西。
透過各大賣場或購物平台的陳列擺設,觀察流行趨勢,商機存在細節裡,敏感的神經與心態轉換,知己知彼。一成不變的職場生活也可以隨著不同角色扮演,碰撞出更多火花。
Note.
A. 企業網站一般透過 Google Analytics(簡稱 GA,網頁分析的工具)來瞭解網站流量概況與行銷成效,以便後續資源投放與觀察。
B. 流量來源分為 4 種
1) 直接流量 Direct – 使用者將網站加入我的最愛,或是直接打入網址連結至該平台的方式。
2) 推薦流量 Referral – 使用者將該網址貼在其他平台上(ex. Facebook、Blog… 等),他人經由此連結導引至網站。
3) 搜尋流量 Search – 透過搜尋引擎(ex. google、yahoo )鍵入關鍵字,從搜尋結果排序連結至該網站。
4) 廣告活動 AD – 經由該網站在其他平台(ex. YouTube、yahoo… 等)投放的廣告活動,點擊進入網站。
【美忍者精選特集】